开云电竞鄢陵花木何以甲天下
一枝“鲜花”,“行销”半径1000多公里,“芳香”区域27个省(区、市)。提起鄢陵花木,可谓名满天下。鄢陵县栽培花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有1300多年的历史。1996年,鄢陵县花木的种植面积只有1.8万亩,目前发展到58万亩,14年间扩大了30倍,形成了一个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2400多个品种,年产值30亿元的大产业。鄢陵县有4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两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0多个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了蜡梅、樱花等40个品种的组培技术研究和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一个有着当地农民植花种草的传统的豫中平原农区,缘何闯出一条以花卉特色产业引领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之路?近日,记者到鄢陵进行了探访。
谈起鄢陵的“种花史”,不能不提该县柏梁镇的姚家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姚永振这样描述:姚家村旧称“姚家花园”,相传为唐代三朝名相姚崇所建。1959年,北京林学院陈俊愉教授带领师生104人,来到姚家村考察实习,以姚家村花卉栽培技术为基础,编著《鄢陵园林植物栽培》一书。
在姚家村,花木经营管理不仅是一项养家糊口的技术活儿,更成为一种烙印在人们心里的地方文化。
“村里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人人都有一手娴熟的花木嫁接技术,闭着眼也知道该怎么做。”姚永振说,“起初,村民惜地如金,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闲地侍弄花草,除了美化环境,还能赚个油盐钱。”姚永振认为,当时村民种花的目的很简单。
由庭院经济起步,进而发展到大田连片种植,姚家村270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苗木,部分村民还在外承包土地5800多亩种苗木。该村1800多口人,身份实现了“三级跳”:花农—花工—花商。
“沾花即富。”姚永振列出这样一组数据:村里现有30多家园林绿化公司,每年承揽绿化工程的收入近3000万元。全村有各类轿车、工具车210多辆,手机1000多部,98%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一半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电脑。
自上世纪90年代,鄢陵县的决策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大力发展花卉产业的市场机遇,果断确立了“依花富县,以花名县”的战略,充分发挥了鄢陵县在花木种植地理上和传统、技术上的优势,把花木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强力推进。该县投资10亿元,对花木生产区的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水平进行提升;投资5亿元打造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中原花木博览园;派出150多名机关干部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习,使政府对花木生产的管理、指导、服务更加科学。同时,采取订单、专业市场、农民经纪人等市场销售流通手段,建起辐射全国的花木销售网络。通过“花博会”等大型“花事”活动,为花木进军国内外市场架起“金桥”。
20年的传承,鄢陵县花木产业“绿色接力棒”,在一个“地上无山水,地下无资源”的平原地区创造出让国际专家都为之赞叹的“生态奇迹”。目前,该县花木面积已发展到58万亩,年产值30亿元,花木主产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86万元。鄢陵由此奠定了“中国花木第一县”的霸主地位。
“伴随着花木生产规模化发展和市场竞争加剧而来的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标准不统一、外部资本难以进入等瓶颈制约问题,越来越清晰地摆在了我们的眼前。”该县县委书记张海涛说,“鄢陵花木产业向何处去,成为县委、县政府议事日程上的重要课题。”
鄢陵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让花木改善生态、让生态承载旅游、让旅游激活三产,将花木生产、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三篇文章”一起做。
2007年8月15日,鄢陵县出台《关于建设鄢陵县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关于成立县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建设指挥部的通知》。大手笔勾画出涵盖县城以西、陈化店镇以东、311国道以北的区域,涉及柏梁等4个乡镇42个行政村,面积80平方公里,面积10万亩的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的规划蓝图。
在土地规模流转方面,鄢陵县的做法同样新颖:农户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流转委托书,委托村委会统一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除每年一亩地700元左右的土地租金(园区内的土地租金每4年上浮5%)外,群众还可以通过在园区打工,每人每天获得30元到50元不等的工资。鄢陵县陈化店镇伍子村妇女主任赵水英说:“土地流转了以后,年轻人可以外出务工赚钱,年龄稍微大一点儿的也可以到园区内打工,每人每天也可以挣三五十块钱。群众都说,这比咱一家一户种地划算。”
占地4000亩的河南龙源花木有限责任公司、占地1万亩的天亿林牧公司万亩樱花基地等纷纷落户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目前,入驻园区的花卉企业达到127家,其中3/4是外地企业,总投资达7亿多元。
鄢陵县本土企业也纷纷入驻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林海园花木有限公司租了700多亩土地发展花木产业。总经理李玉良这样评价入驻园区的好处:“原来的老客户来到新园区看到公司规模大了,供货量足了,知名度也高了,他们也更愿意和我做生意了。”
这些公司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行立体化种养模式,在百里花乡形成了“林下种牧草—牧草养畜禽—畜禽粪便做苗木肥料”的良性生态循环产业链,掀起了新一轮花木发展的热潮。
日前,鄢陵县彭店乡花农刘永德指着田间的大片花木对记者说:“两年前我培植了6500株香花槐,现在胸径都达到4厘米至4.5厘米,树冠在2.5至6米之间,被一浙江花商全部买走。”刘永德手里,拿着一本叫《花卉苗木等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小册子,里面有44项产品等级标准和16项生产技术规程。
鄢陵曾经有过部分花木产品不符合生产标准,原本已经到手的订单而被退回的惨痛“记忆”。他们认识到,如果不搞标准化生产,损失的不仅仅是几张订单,更重要的是将彻底失去市场竞争力。
鄢陵县的决策者们认为,必须推行标准化生产,对传统花木生产方式进行彻底改造,重点抓好“六大体系”建设。即从基础工作抓起,建立和完善花木标准质量体系;从生产基地抓起,建立花木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从改造生产加工企业入手,建立花木产业加工体系;从衔接产销入手,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体系;从改善检测设备入手,建立花木产品质量认证和监测体系;从提高服务水平入手,进一步完善花木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此外,鄢陵县还组织12名农业专家制定了《蜡梅产品标准》、《盆景产品标准》等40多项花卉产品标准化生产指标,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融入国内、国际生产标准化体系之中。该县还向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请建立花卉标准化示范区,使鄢陵县花卉标准化示范区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计划。短短几年时间,鄢陵县拥有了“苗木栽培”、“花卉种植”等3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花木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鄢陵县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等3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联姻”,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重点推广组织培养、现代温室、冷藏、保鲜、基因控制等先进实用技术,同时还聘请50余位知名花木专家、学者组成了花卉顾问组,在技术培训、良种繁育、新品种引进等方面“共商大计”。全县先后引进荷兰郁金香、巴西木、美国凌霄等100多种国外名优花木,引进总量近千万株。
如今,在全国花木市场上,平均两株花开云电竞木中,就有一株来自鄢陵县。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营销商云集鄢陵县大大小小1200多家花木交易市场。由于良种繁育、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后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独到创新,“鄢花”、“鄢草”、“鄢苗”品质明显提高,鄢陵花木已成为国内花木市场的风向标。
花木种植改善了鄢陵的生态环境。据权威专业机构检测,该县花木主产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每立方厘米1.6万个,全年空气质量Ⅱ级以上的天数达320天,达到国家优质空气质量标准,被誉为“天然氧吧”、“中原之肺”。
花为媒,办会展,兴旅游。2002年,鄢陵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建设生态游大县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省会郑州后花园”的目标;2005年,鄢陵喊出了打造“北方江南、中原绿洲”的口号……
从2001年起,一年一度的花博盛会使鄢陵县拥有了一张精美的生态名片,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的目光。“花博会”不仅成为鄢陵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平台,还衍生出会展经济、旅游房产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鄢陵归来不看花。”据鄢陵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该县已形成“一廊二区十大精品园林”的花卉旅游发展格局。“一廊”是311国道两侧长达20公里的花卉长廊,“二区”是传统花木观赏区和名优花木科技园区,“十大精品园林”是AAAA级中原花木博览园、鄢陵花木盆景园、中国蜡梅园、鄢陵桧柏艺术造型园、许由玫瑰园、河南龙源世纪园花木园、鑫地园林、华通开云电竞园林、泽域园林、新科园林。
生态旅游龙头高昂。“花博园”先后摘取“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的桂冠,在赚尽人气、商气的同时,催生出花都温泉度假区等一批旅游项目。花都温泉度假区集花文化、水文化、温泉文化、曹魏文化于一体,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花园式露天温泉度假区。中原花木博览园、万亩花卉游览区、彭店生态农业观光区等20多个景区(点)串珠成链,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了迷人的“长藤结瓜”现象。该县全年承办国内各类会议280场次,鄢陵已成为区域性的会议展览中心。
从卖花木到“售风景”,鄢陵给城里人送去了大自然的灵气,也为自己带来了滚滚财源。今年1~5月,该县共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