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电竞听老金中生讲述“绿化礐石”的故事
绿在城中、城在绿中,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绿色已然成为鮀城主色调,成为汕头亮眼的底色。近年来,城市“绿量”更是不断提升。风光旖旎、绿意盎然的礐石风景区是汕头人的骄傲,礐石从大量黄岗岩的荒山演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离不开好几代汕头市民持续不懈的努力。
近日,汕头金山中学66届(5)班学生陈祺斯通过一组美丽的礐石风景老照片,讲述了他当年在金中就读时,参与礐石绿化的故事。据他介绍,他在上世纪60年代求学金中,在礐石山连续住了5年,其间学生们在礐石参加的劳动大部分与绿化礐石、美化礐石有关。他们多次参加园林处培育树苗、植树造林和除灭害虫等劳动,还连续多天参加建设礐石海滨公园,挖掘人工湖的高强度劳动。尽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有些劳动场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我市一贯有重视绿化的优良传统。据陈祺斯介绍,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市政府就组织市民群众绿化礐石山,大面积种植马尾松,1956年和1957年,连续组织6万人次在礐石植树造林,共植树650余万株。1958年3月,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作出《发动群众建设礐石风景区的决议》,设置“礐石建设委员会”,创办“汕头市国营礐石农林场”,拨出建设款项。从1958年至1960年的3年中,共组织23万人次的“大会战”。在那些火红的日子里,跨海前往礐石义务植树的干部群众不计其数。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曾多次参加礐石绿化大会战,也曾被所在单位派驻礐石一段时间。”陈祺斯说,坐落在礐石风景区的母校金中也不例外,学校与礐石园林管理处挂钩,积极组织师生参加礐石山绿化的义务劳动。绿化礐石,美化校园是金中师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以这样说,自从金中搬到礐石,校园及其周边植下的树苗都倾注了师生们许多的心血,除了种植,还要保护,礐石山每个角落都留下历届金中生的足迹。”陈祺斯告诉记者,有一年,因干旱少雨,礐石山上的绿化林大面积爆发虫灾,市民辛辛苦苦植下的松树密密麻麻缠满松毛虫,毛虫所到之处,一片枯黄,像被火烧过一样,形势十分严峻。
应园林处要求,金中师生迅速行动起来,上山参加灭杀松毛虫的战斗。他们穿着事先准备的长袖衣服,扎紧袖口,拿着竹枝当筷子把背上有红绿斑点的可憎害虫,一条条从树上夹下来弄死。松毛虫有毒,蛰到皮肤马上会红肿,若不慎掉到脖子里,那滋味是够难受的。
陈祺斯说,有些女同学,胆子较小,平时对虫儿之类的东西避之唯恐不及,现在竟要面对遍身绒毛令人恐惧的毒虫,但为了保住汕头市民绿化的成果,她们都豁出去了,和男同学一起捉害虫,从缩手缩脚到毫无畏惧。对付这些可恶的毒虫,他们采取的是“人海战术”,与园林处职工齐心协力在短时间内包片扑杀,终于保住礐石山的一片青翠。
为美化礐石,建设海滨公园,金中师生还接受了到礐石码头附近的海边滩涂挖掘人工湖(现为礐石海滨公园的东湖和西湖)的任务。据介绍,他们分成多个劳动小组,排成一长列,站在海边的烂泥里挖泥传泥坯。力气大的同学抢先拿起掘泥工具,站在队伍最前列挖起泥来,使用一种叫做“横”(潮汕音)的“T”字形挖掘工具,这种工具在淤泥地掘泥非常管用。“我班不少同学来自农村,使用起‘横’来更是轻车熟路,三两下就能切出一块像‘甜粿’的长方体平滑泥坯来。其他同学也不甘落后,在滩涂站稳脚步,迅速传递着滑溜溜的‘甜粿’。”陈祺斯回忆道。
小组之间展开劳动竞赛,你追我赶,看哪个小组掘得多,传得快。挖泥、传泥坯是一项极消耗体力的高强度劳动,烈日之下浸泡在泥浆里干活大家很快就感到疲累,但师生们还是咬紧牙根坚持下去,溅了一身泥浆,谁也未能幸免。劳动结束,几乎每个人都变成了“大花脸”和“泥猴子”,但能为绿化、美化礐石贡献自己微薄之力,大家感到很欣慰。昔日礐石轮渡码头附近大片的烂海滩,变成今天美丽的海滨公园,是广大市民群众包括金中师生努力奋斗的结果。
礐石绿化需要保持常态化,绿化工作即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没有完全停止过。金中师生对礐石山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绿化礐石的热情丝毫未减,有金中学生自发组织劳动小组,利用下午空闲时间到礐石园林处参加义务劳动。在园林处领导的安排下,做一些培育树苗和碎土晒土的工作。
如今的汕头,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市,让我们为建设美丽、幸福的新汕头继续奋斗。开云电竞开云电竞